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,都会经历受教育的上学时期,毕业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,这就是先人所说的“活到老学到老”。这个道理大家也懂了,小灵就不大费周章来解释了。但世界知识库千千万万,我们要再学习什么?一切源于我们对感兴趣的事物的好奇心,这才是促使我们再学习的根本原因和源动力。但今天不是跟他家谈再学习的重要性啥的老话题,而是要跟大家说说一些我们在再学习路上被雷得无力吐槽的“琐碎事儿”~~
不知道今天收到推文的大家,回想当年初出茅庐的时候,有没有向你身边的“大神”朋友请教过这样的问题,却被人家高冷地轻语带过?或者当你学有小成的时候,你身边的新晋“学弟”曾向你请教过“累死人不偿命”而且是无力吐槽的问题?(当然如果是异性,小灵相信大家心里是不会出现这样无力吐槽的场面的。)
如果有过这样想法的,恭喜你,你已经真正在成为“大咖”的路上越走越远了。但如果你不幸真的是今天推文中所说的“菜鸟”,而且你屡次向行业大牛提问得不到想要的解答,如果你不希望你得到的回答不走心,希望你拿出几分钟,好好看一下今天的推文了。
先来看看一些“求知好学”的提问:
“我要如何正确使用压缩?”
“如何做贴唱好听”
“帮我那个小型录音室要画个设备连接的图纸?”
“硬件设备没有价钱上限,想请问下老师,如果想让录出来的作品能基本达到出版级别,请推荐一整套设备。”
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似曾相识?
如果假设你现在是这几个问题的回答者,看到这几个问题你觉得应该怎么回答?
我想大部分人的想法一样:这问题答不了。而且,大部分人心里会想这是一个“烂问题”。
为什么说这样的问题是烂问题?
或者我们再仔细想一想:为什么这几个问题,会让人觉得回答不了呢?
前两个问题可以算是一类,后两个问题可以算是另一类。
先看前一类,就拿“如何正确使用压缩器”这个问题来说,我最后回复让这位朋友去看了一套课程《混音全揭秘 基础篇》。
看过混音全揭秘的朋友应该知道,课程中压缩器部分的内容大概有一小时。如果没有这部视频课程,这样的问题该如何通过解答?
这种问题真的不是一言半语能讲清楚的。
再来看看第二类,第二类的问题没有第一类问题圈子划得那么大,但为什么还是回答不了呢?
原因在于问题的描述不清晰:
小型录音棚中,你要连接的都有哪些设备?
出版级是个什么标准?你现在有哪些设备了?预算有限又是多少?你的工作室是什么环境?
那什么样的问题算是好问题?
我们可以试着对这些“烂问题”做一下改造。
第一类的问题我也无能为力~~
我们不妨来看看第二类的两个问题可以怎么改:
我新装修了一间小型录音室,目前设备不太清楚怎么连接。我有一台XXX声卡、一对XXX音箱、一台XXX监听控制器、一台XXX话放、一台XXX压缩器、一台XXX控制器,请问老师该怎么将他们连接成一套系统呢?可否请老师为我画一张设备连接的图纸呢?
老师好,我是一个独立音乐人,最近打算添置一些设备。我现在有一个经过简单声学装修的小棚,目前有一对真力8030音箱、一块Avid MBox声卡,还想添置一些设备让我的作品能达到一般CD发行的水准。我有5万的预算,希望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为我推荐一套设备。
好了,再看一看现在的问题,感觉之前的问题有什么不同?
我想大部分人能够感受到:改造过的问题,变得更加清晰明确了,也更便于解答了。
所以,一个好问题必然是:明确的指向某一具体内容,又提供了回答问题所需要的必要信息的。
为什么要学会提好问题?
一次好的问答,是由问答双方共同创造的,而答案也是双方共同的思考结果。
无论是第一类问题还是第二类问题,提问者的思考都是不到位的。
第一类问题的提问者干脆地把自己思考这一环节,直接地扔给了别人。
第二类的提问者经过了事先的思考,却忽略了思考回答者需要哪些素材才能回答这一问题。
这样缺乏了思考的问题,对与回答者来说,是一种煎熬,很多时候只能回复一些正确的废话。而这些正确的废话,通常不会是提问者想要的,最终提问者也不会满意。
与其互相伤害,不如多一点思考,互相关怀。
所以,如果你之前向一些行业大神提问却没有得到想要的回答,希望小灵今天分享的这些,会对你有一些启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