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Loading..."

闲谈周末——“发烧唱片”的起源史

又到每周大家最兴奋的一天了,因为今天是周末,意味着下班后大家就可以去嗨去浪,还可以明天周日睡个天昏地暗可以耍个海阔天空了。好久没发过“闲谈周末”系列的趣事话题了,小灵秉承“周末不让大家烧脑”的办事作风,今天特意跟大家“好奇”一下为啥有“发烧唱片”的叫法,明明就是一张五拼六凑的音乐CD碟片,咋就跟“发烧”扯上关系了?


“发烧”据信源自香港,原本是fancy的港译。指的是对某类事物的狂热爱好,发烧友自然指的是具备此特质的人了。

微信图片_20190314095228


这个词最早成为约定俗成的称谓,应该是出现在Hi-Fi音响设备领域。印象中,家父早年间订阅的《电子世界》、《无线电》这类准技术杂志上很长时间里都有发烧专栏,专门讲述各种音响设备相关的技术手段之类内容。认识这个杂志的都暴露年龄了,有木有~~~

微信图片_20190314095231

微信图片_20190314095234


此类Hi-Fi发烧友,普遍来说,基于自身的音乐素养,并对各类音响器材的性能、不同音源的质量、线缆的好坏、回放场所的布置等等,都有着非同一般的品质要求。

微信图片_20190314095235


到后来这个词自然就被推而广之,各类爱好者到了一定程度都被冠以“发烧友”之名,电脑发烧友、电影发烧友、手机发烧友等等。相关的还有个词叫“爆棚”,本来是形容音响效果,现在也被用烂了。

微信图片_20190314095238


至于题主提到的发烧碟,狭义来讲,应该是指:经过发烧友群体普遍认可,其不仅内容上乘,保真度高,而且比大部分其他碟片都更能体现或考验回放音响系统性能和品质,这样的一类音源碟片。

微信图片_20190314095241

微信图片_20190314095243


早年提到发烧碟,往往是黑胶唱片,即使后来CD大行其道以后,仍然有人对其迷恋不已。碟片内容方面就不一而足,古典、民乐、爵士人声、摇滚流行之类全都有,后来DVD电影开始出现,很多制作精良的电影碟片也进入了此列,用来考验多音箱系统的声场定位、响应和大声场中多种不同声音的分辨度等等。

微信图片_20190314095245


测试者往往使用多种不同的音乐,来获得器材在高中低频等等各方各面的表现数据,进而获得器材对于各种音乐类型的综合性能。

微信图片_20190314095247


有印象读过的早年发烧文里,时常被提及的测试音乐有Janiffer Warnes《蓝雨褛》(主要考量设备的人声回放)、老柴的《1812序曲》(因为曲中加入了真的炮声,十分考验设备的瞬间低频响应性能)、蔡琴的精选集(人声)、Michael Jackson的《Who is it》(低频、人声等)、州长的《真实谎言》、民乐《小刀会》等等,从音乐角度或者电影音效角度来说,基本都是精品。


Processed in 0.092942 Second , 51 querys.